【康复知识】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和照护

2024-05-25

image.png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成为当代卫生工作中的防治重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继发于脑器质性病变之后,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由于样本选择、诊断标准、评定工具和评定时间等的不同,老年脑卒中后抑郁 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 可达到 35% - 55% 。PSD可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对躯体残损、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有消极影响,使患者和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增加死亡率 

( 1 ) 脑卒中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 脑卒中一般发病较为突然,常常产生濒死感,患者的情绪变化较大,因此患者入院后,护士要积极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态度要坦诚,称呼要亲切,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同时可对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比如已经治疗好转的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念;

(2) 致残阶段的心理护理:脑卒中致残率较高,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阶段是患者心理压力最重的时候,患者会感到悲观失望,导致抑郁情绪加重,所以此阶段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至关重要:鼓励患者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饭、洗脸刷牙等;叮嘱患者以及家属多做康复功能训练,调动患者主动运动的积极性。


( 3 ) 适应阶段的心理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适应,大部分患者能接受现实, 但是此时患者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自暴自弃,导致抑郁复发,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不懈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

( 4 )正确合理用药:向患者讲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用药目的、用药途径等。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如交谈等。上班时间尽量多抽时间到病人床边虚寒问暖,了解患者的工作、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顾虑、要求等,耐心开导、安慰病人,生活上给予照顾,尽量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脑卒中后患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应予以帮助。此类患者多年老体弱,消化功能差,便秘是常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必须向患者宣传摄取营养的重要性,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食物要清淡、易消化。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让患者增加舒适感,减少痛苦,避免新的应激因素。

据资料研究表明,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的发生率与发病程度最为严重的时间为卒中后的 6- 24 个月, 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肢体残疾造成抑郁的发病率。目前国内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措施主要有:

( 1 ) 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给患者应用改善脑血管循环以及脑神经康复的药物治疗;

( 2 ) 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比如氟西汀等药物,可以快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的症状;

(3) 心理干预:加强康复治疗 躯体残疾和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直接影响,会导致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价,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应制定系统康复计划,尽早恢复躯体功能。

目前临床上将老年脑卒中抑郁分为重型抑郁与轻型抑郁, 重型抑郁的脑损害部位主要位于左半球额叶或基底节;轻型抑郁的主要损害部位不恒定。心理干预的形式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待性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的心理治疗。首先患者入院后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护士必须关心、尊重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的语言、行动、表情都要给患者以亲切感。用乐观的情绪,热情的态度,高尚的医德,来启发、开导、影响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对失语病人,可从单音节开始练习简单对话,唱自己熟悉的歌曲,训练患者说出日常生活用语、物品及熟悉的器官等,如吃饭、洗脸、眼睛、耳朵。能发音后要反复练习鼓励主动与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说话,锻炼言语能力。还需观察生命体征是否稳定,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大小便是否正常。

老年脑卒中抑郁的预后与早期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关系密切。通过及时的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康复患者的预后,同时社会支持 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的共同参与,除了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给予情感支持,多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能正确对待现实,增强自尊心和对生活的信心,能够分散抑郁情绪。明显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在线留言
  • 位置
  • 会员中心
  • 电话